编者按:
70年中国发展,70年山乡蝶变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,映象网特推出大型联动采访报道《家住红旗村 奋进70年》,聚焦河南各地红旗村,以发展为题,岁月为线,通过讲述河南各地红旗村随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时代故事,以小见大,映照70年来新中国磅礴发展力量。
映象网周口讯(记者 金江涛 实习生 丁阳光)
走入郸城县石槽镇红旗村,入眼处满目翠绿,村头庄稼地里硕大的玉米棒子正挂在秆上,一排排像列队欢迎一样很是喜庆。一路上,大道干净,房屋错落有致,正是这里的一砖一瓦,记录着红旗村的发展变迁!
齐心拼搏 红旗沟里诞生红旗精神
84岁的曹金凯老人是一名党龄接近40年的老共产党员,也曾是村里的老支书,亲眼见证了红旗村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变迁。
“我们是先有红旗沟,后有红旗村!因为有红旗沟,后来村里改名才叫红旗村。”采访时,曹金凯老人声音洪亮,骨子里透着对红旗村的无比热爱。当年这里改名红旗村后,就是他带着群众大干快干,通水电、建小学、架路桥……现在红旗村的大力发展都得益于当年老人带领群众奠定下的根基。
“我记得很清楚,我们1976年修建的红旗沟,当时每家每户出劳动力,那场面热火朝天,现在还忘不了……”曹金凯老人似乎又回到了全民修红旗沟的火红年代。
当年全村出动1500余人,没有任何机械全靠人力挖掘,人心齐泰山移,整整四十天、挖掘五里地,最终修成后的红旗沟高有八米深、十多米宽,北面与蔡河相连,南边与其他沟渠相通。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,红旗沟至今仍在使用,浇水功能虽被先进的灌溉技术代替,但红旗沟仍一直在发挥着排涝作用。
而正是这种老一辈人传承下来的齐心、拼搏的红旗精神,才使得而今的红旗村家家勤奋斗,人人知奉献,村民的幸福生活也随之而来。
通电、修路、建小学,红旗精神放光芒
“我们是周边第一个通电的村子,当年带着群众种棉花发家致富,又发动群众修通第一条村里主干道,开建红旗小学发展教育……”曹金凯老人细数红旗村的发展历程,一桩桩、一件件,记忆犹新。
他告诉记者,当年改名红旗村后,全村人发扬红旗精神,自力更生、筚路蓝缕,人人表态坚决不给红旗抹黑。就这样,红旗村人艰苦奋斗,一年后村里就开始通电,明亮的灯泡代替了煤油灯,是当地最早通电区域,走在了全乡前列。当年曹金凯老人还买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,一到晚上就放在院子里“公放”新闻联播等节目,成了红旗村人接触外面世界的主要信息渠道。
“不论老、不论少,人人都种麦棉套”,从老人嘴里说出的顺口溜记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。为了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,红旗村在乡里率先“试点”麦棉套种模式,种植面积1300余亩,当年种棉花时“一把尺子一把绳,蹲到地头使劲拧”场景已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烙印。
“要想富先修路”,1993年,红旗村修通第一条柏油路主干道方便群众出行;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”,为夯实教育根基,1995年红旗村还修建了全乡第一所中心小学——红旗小学。目前从红旗小学已陆续走出了省级理科第一名,还有数十位国防生等优秀毕业生,这里已成为了红旗村的“人才摇篮”。
生在红旗下、长在红旗下,红旗村风气正
“老一辈人给我们创造了好条件,打下了好根基,我们生在红旗下、长在红旗下,自然不能辜负百姓重托,继承和发扬红旗精神我们下一代责无旁贷!”曹西成这样对记者说道。他今年53岁,现任红旗村党支部书记,从老支书手中接过了“交接棒”。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,是生在红旗下,长在红旗下。人到中年,重任在肩,作为红旗村红旗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者,他对红旗村的发展变迁也有不小的发言权。
“路变宽了、电变好了,吃水不困难了,我这一代中年人经历了电网改造、村村通等工程,原先电压不稳、吃水不便、出门都靠自行车,现在道路都通到了家门口,家家户户通自来水、天然气,还有私家车……”曹西成介绍,出行从自行车到小轿车,还能网上购物送货上门,生活条件比起原先好太多了,这都要归功于红旗村人代代传承的拼搏、齐心的红旗精神,他表态:这种精神力量即使到下一代也不会断!
“不仅条件好了,老百姓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,新时代的红旗精神在村里也大放光彩。”石槽镇文化站负责人朱伯杰说道。据他介绍,红旗村自2005年自发成立了民间腰鼓队,由老艺人带领爱好腰鼓艺术的红旗村民免费为群众进行表演,人数有四五十人,去年县里文艺汇演还得了第一名,从成立以来历经十四年,腰鼓这个传承一直保留着,极大提升了红旗村群众的精神风貌,为村里红旗精神在新时代的发展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“对啊,前年村里刚新建了文化广场,逢年过节村里组织腰鼓队等为村民免费表演节目,晚上还有村民跳广场舞,早晚进行健身运动,同时村室还建有文化图书室,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可丰富了。我们红旗村的村风、民风在整个方圆百里都是数一数二的。”曹西成提起这个很是自豪,现在红旗村依靠村民自治理念,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不断完善村规民约。红白宴席村民也不再进行攀比及铺张浪费,十分风清气正。
红旗村发展特色产业,产业振兴带来新出路
“我家在红旗村,今年24岁,现在国家政策好了,我从外地回家创业,流转了四五十亩土地用来种植黑皮冬瓜、药材白术等作物,比原先在外地打工强太多了,我们第三代更是生在红旗下、长在红旗下的苗子,红旗精神不能断,更不会断!”24岁的曹强结束打工生活,从2015年开始回村创业,如今的他已在家乡干出了一番新天地。
红旗村出产的黑皮冬瓜远近闻名,拥有产量好、营养价值高等诸多优点,曹强在种植黑皮冬瓜的同时,还合理利用土地种植白术等多类中药材,实现了一年四季不间断丰收。同时,他还开设淘宝店,通过app软件及微信小程序等现代化、智能化信息网络做营销推广,不仅带动周边贫困村民就业,还利用网络帮助村民将自家农特产品销往全国各地,拓宽销售渠道。
“我们村一直鼓励农户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,现在红旗村种植的辣椒、黑皮冬瓜、大蒜、药材、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300亩,种植合作社有5户,数量还在持续增加,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,盘活集体经济,带动村贫困人员再就业,实现精准扶贫、助力脱贫攻坚。”曹西成作为红旗村的党支部书记,看着路边装卸的黑皮冬瓜集装车喜不胜收,他对今后红旗村的发展信心更足了。
据悉,现在的红旗村共有曹楼、马庄、宋楼、罗庄四个自然村,12个村民组达2549人,其中2018年建档立卡户仅有17户67人,其中预脱贫9户38人,已脱贫2户9人,未脱贫6户20人,目前贫困率仅为0.78%。自2019年以来,红旗村持续开展“大走访、大宣传、大整改”活动,到贫困户家中为群众讲政策、送温暖,同时扎实开展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工作,减免贫困家庭教育支出,缓解经济压力,减免贫困群众医疗保险缴费,基本实现医疗全覆盖。
“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,我们红旗村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村里各项发展日新月异,我们下一代是生在红旗下、长在红旗下。我今年84岁,作为老党员有生之年要发挥余热,发扬村里齐心、拼搏的红旗精神,让党和政府放心,让群众满意,我坚信红旗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!”采访尾声,84岁的曹金凯老人话语铿锵有力,看着村里的一草一木满含深情,他对红旗村这片土地着实爱的深沉!
曹金凯视频专访:
(周口新闻热线:15036826188,新闻线索邮箱:zhoukou@hnr.cn。映象网“大象帮办”电话:180 0371 969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