映象网周口讯(记者 金江涛 通讯员 王向灵 马称心 吕秀霞)“马庆云对书法很痴迷,没有一天不练字的,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,把笔触到饭碗里是常有的事,可以说就是个‘墨痴’……”
金秋时节,丹桂飘香。记者来到豫皖交界处的书法之村——沈丘县李老庄乡后湖村,提起农民书法家马庆云,乡亲们似有讲不完的故事。
在马庆云“书法工作室”,马庆云正在临《兰亭序》。
见记者到访,他忙热情地招呼大家屋里坐。站在记者面前的马庆云,身体略显消瘦,但双眸有神。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汉子,从小就写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。高考落榜后,马庆云并没有一蹶不振,仍未放弃对书法艺术的追求。常常是白天务农,夜里练字。为节省开支,他选用废报纸和劣质墨水。每逢春节,他为乡亲们义写春联。“这样可是两全其美,一是自己练了字,二是赢得了大伙的喜爱!”马庆云笑着告诉记者。
日久天长,马庆云的书法水平日臻提高,已成为三五村里公认的写字高手。
马庆云是中国金融书协副主席、《书画名家报》主编马奔的三叔,也是马奔的启蒙教师。就是在他的启蒙下,马奔深深地爱上了书法。并激励马奔怀揣着青春的梦想,从后湖的田埂上走出家门,凭着一腔热血、一手好字、一份坚毅,走到了京城,成为中国书协会员,创办了《书画名家报》。
2015年的4月28日,“书”业有成的马奔,为反哺家乡父老,在李老庄乡后湖村成立了“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”,开创了在农村成立“文化俱乐部”的新纪元。
“我的每一步成功,都离不开三叔的辛勤付出和指点迷津!”远在北京的马奔通过电话告诉记者。
2001年,为了生计,马庆云远走甘肃兰州收破烂。白天收破烂,夜里练字,一年四季,从不间断,有时竟忘了吃饭和休息,练到深夜是常有的事。对收破烂收到的书法字帖,他全部收藏起来,能用的则用,不能用的暂时也舍不得丢弃。就这样,在兰州一收(破烂)就是十三年。
“虽然收破烂间隙也忘不了练字,但顾不上家,在外漂泊的日子不是个滋味……”马庆云动情地说。
2014年底,马庆云返回家乡。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,他和侄儿马奔、马立新“三人组”,为“后湖书法”事宜,进行了长达5个多小时的长谈,最终做出创办“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”的决定。村里成立“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”后,马庆云在村里第一批建起了属于自己的“书法工作室”。在自己练习书法的同时,为大家伙儿指点迷津,俨然成了村里的“编外教员”。
“有时站着写字累了,就躺在床上歇会儿看看书。”马庆云说, “书法读书充实了我的生活!”。
有耕耘就有收获。2015年10月,马庆云在全国书画艺术网络大赛中,荣获成人组二等奖。手捧滚烫的荣誉证书,马庆云两眼闪现出激动的泪花。同时进一步激发了他传承书法艺术的精气神。
为了带动后湖村的乡亲们和孩子们练习书法,马庆云和马奔、马家云、马庆宣、马庆丰、马立新、马庆成等村里的书法爱好者反复商议,提出了“搬掉麻将桌,摆上写字台”、“晴日白天耕种,雨天夜晚读书”、“奉献互助文明创新”的“后湖精神”。为让“后湖精神”开花结果,马庆云经常和大家交流切磋,鼓励大家读书练字。每逢双休日或假期,马庆云无论再忙,他也要到村里乡村俱乐部里手把手地辅导孩子们。近年来,在他的引导下,本村及周边村里的50多个孩子爱上书法,现在已写得有模有样了。
“自己辛苦点无所谓,只要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书法!”马庆云微笑着说。
“书法是服务群众的”马庆云说,今年春节期间,在中国乡村文化俱乐部开展的“万家鸿运进农家”活动中,由后湖村马庆云、马立新、马庆宣、马家云4位农民书法爱好者组成的"马家军"一行,冒着严寒,踏着积雪,赴安徽鲖城镇袁庄村,为当地的农民、学校义务书写春联1万多幅,受到了安徽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。光明网以《安徽来了河南"马家军"》为题予以报道。
今年3月,马庆云和后湖村60多名书法爱好者一道,为李老庄乡“希望之家”小学捐款1.6万元。为倡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“树立正确的文艺方向”的精神理念,和后湖村书画爱好者先后开展了宣传“党的十九大精神”和书写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书法作品征集活动,精选出的38幅优秀书法作品,分别刊登在《新沈丘》、《书画名家报》、《光明网》、《中国艺术报》和《新农村杂志》上。
如今, 走进后湖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三块“文化墙”,由马立新、付永才、张健3位农民书法爱好者镌刻的《兰亭序》、《赤壁赋》、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》格外醒目。
乡亲们白天务农,阴雨天读书、练习书法,因其翰墨飘香,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书法村,并成为豫东平原上一抹靓丽的风景。
新闻线索邮箱:zhoukou@hnr.cn
新闻热线电话:1503682618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