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品原创 > 正文

【乡村振兴看淮阳】淮阳区鲁台镇:产业兴旺“地生金” 绘就乡村新图景

2021-06-03 08:53:42  来源:映象网

映象网讯(记者 金江涛 见习记者 丁阳光)2021年2月25日,“国家乡村振兴局”正式挂牌。这既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一个标志,也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,奔向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为全方位展现周口市淮阳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举措、新经验以及取得的新成就,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特别策划“乡村振兴看淮阳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。为进一步营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浓厚氛围,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进来,为全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夯实基础,映象网记者走进淮阳区鲁台镇,就乡村振兴成就、带贫产业和行业等方面进行采访。

鲁台镇位于淮阳境内东南部,历史文化悠久,相传春秋时期鲁人秋胡,仕于陈居此,常思念家乡,筑高台而望之,故称“望鲁台”,亦称“秋胡台”,久之而为鲁台。该镇下辖26个行政村,85个自然村,交通十分便利,南部G36宁洛高速、郑合高铁穿境而过,多条公路呈十字形贯穿全镇。境域属豫东平原,地势平坦,由西北向东南微倾,蔡河自西北入境途经多个行政村向东南延伸流入沙河主道,水利资源丰富。

党建添活力 古镇着“红装”

“2018年,自任王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以来,紧紧围绕‘以党建引领、促脱贫攻坚、助乡村振兴、帮群众致富’的工作思路,通过加强党支部建设,提升党员能力,组织支部民主生活会及党史夜校学习等活动,引导到党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;同时抓党建促发展,积极发挥特色产业,推动基层党建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,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。”鲁台镇王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韦欢欢告诉记者。

据韦欢欢介绍,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根基,为了构架好党联系群众的“纽带”,他带领村党员干部通过“抓班子、起示范、提素质、抓规范、抓主题教育”等方面引导党员提升在党意识、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,积极提升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。

在党支部及党员的示范带动下,依靠党建引领促产业发展,王庄行政村新建了服装厂和板材厂,服务当地群众在“家门口”实现就业160余人,发展农业大棚16个,让红色鲜艳的党旗飘荡在广袤的农村大地。

“鲁台镇是革命老区,1932年这里就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。群众富不富、关键在支部,我们广大基层党员一直扎根在农村,深入了解基层动态,发现并及时解决难题,让党旗飘荡在基层一线,助力乡村振兴。”韦欢欢表示。

窥一斑而见全豹。王庄行政村党支部只是淮阳区鲁台镇大力开展党建工作的“试验良田”。据鲁台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朱焕梅介绍,为推进党员学习教育走深、走实,鲁台镇积极探索基层党建治理经验,镇党委向村党支部派驻党建监督指导员,根据包片分工,镇党委班子成员和镇党员干部分别派驻到村党支部,指导和督促村支部党建工作的开展。同时,以村党支部为基本单位,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,将党建工作“触角”延伸到基层村民组,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,保持党和群众的“血肉联系”。同时,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养殖、种植等特色产业,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。

惠民奏“新曲”乡风更文明

走进鲁台镇东屯村,这里的村容村貌环境焕然一新,街道两侧村规民约、移风易俗、乡村振兴等宣传标识种类丰富,内容通俗易懂接地气,不时引起当地群众驻足观望。

“先前我们通过集体用地招租竞价大会,让原先每亩每年300元的土地租金翻了十来倍,现在每年每亩最高可达5100元。仅租地一项,东屯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增加150多万元,带领群众实现全面小康更有底气和信心。”东屯村党支部书记王淑萍告诉记者。

“我们村现在变化可大了,多亏咱们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辛勤努力,村民的小日子越过越好、越过越甜蜜,我们村里的唢呐更是一绝,现在日子越过越好,唢呐也吹得更响了,欢天喜地的,都换好几茬新曲了……”采访时,村民刘学礼对驻村工作队的工作竖起了大拇指。

据了解,东屯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淮阳区侨联驻村工作队的大力帮扶。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,驻村工作队充当着“领头雁”的角色;在未来,迈向乡村振兴的大道,同样离不开他们的力量。据驻村工作队成员郑勇介绍,自2018年驻村以来,整个东屯是天蓝了、水清了、路宽了、灯亮了,各项便民举措惠及当地,群众十分满意。去年还集中对东屯村“好媳妇、五好家庭”等模范进行大力表彰,并携爱心企业为受表彰者和老党员给予现金物资奖励,让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幸福春风吹进东屯村人民群众心中。

“下一步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,全面提升村容村貌水平,让东屯的群众在乡村振兴中,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,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。”郑勇表示。

与此同时,在东屯村相隔不远的季桥村,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的春风同样吹进了百姓心坎。采访时,70多岁的刘振峰老人正在树荫下乘凉,顺便和邻里乡村的老伙计谈天、说地、下棋。微风吹拂下,阳光从枝头倾洒下光斑,一幅生态宜居的悠然画卷扑面而来。

“现在环境比原先好太多了,原先一到阴天下雨道路泥泞,现在可干净了。绿树一排排的,墙上还绘画,可美了。我们村还有自己的民俗文化展馆,帮助大家伙留住记忆。现在整个鲁台镇,我们村的卫生环境都数得着,排名靠前。”刘振峰老人告诉记者。

其实,东屯村、季桥村只是鲁台镇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的一个缩影。据鲁台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朱焕梅介绍,鲁台镇党委政府务实重干、强基为本,全镇积极开展环保攻坚、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和安全生产“打非治违”工作,一步一个脚印;齐心协力,民生为先。鲁台镇党委政府从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水、电、路、气等民生工程建设、教育、医疗等民生问题入手,因地制宜打造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三小园”建设、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等便民服务场所,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、幸福感越来越高。

“农”墨出重彩 产业新气象

“今年刚适种的有二三十亩地的黑皮冬瓜,7月10日左右就能采摘。现在地里种的还有‘绿宝甜瓜’,是年前农历腊月开始栽的,五月初刚开始采摘,能采第二茬,可甜了……”正在蔬菜大棚里打理冬瓜藤蔓的鲁元勤介绍。他今年58岁,是当地有名的“致富能手”。采访时,大棚里夏季气温更高,汗水从他的脸颊滚落,但他丝毫不以为意,继续在地里忙活。这些年,他流转土地种瓜种菜,不仅让自己走上了脱贫致富路,同时还吸纳当地贫困村民在农田干活,回报家乡父老的厚爱,并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源头“活水”。

“现在这地里一年四季不断人,农忙时每亩地都需要不少人忙活,俺们老百姓在家门口干活每天都有钱拿,日子那是越过越好,舒心呐。”65岁的韦秀梅老人在鲁元勤的田地“干天工”,像她一样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凭借自己的双手劳作赚钱。

在村民马艳伟流转大棚的田间地头,马上到了哈密瓜收获的时节。他正在切割木棍为哈密瓜支撑搭架子,身后二十多亩的大棚内垂下的哈密瓜泛着清香,即将到了丰收的时候。

“每亩地约1600棵哈密瓜,一棵瓜藤只让其结一个果,保证哈密瓜的营养和光照。现在日子比原先好多了,政府给农民返乡创业的政策也比较好,在家干心里也踏实。下一步计划多盖些瓜果大棚,带动父老乡亲致富,都过上好日子……”37岁年富力强的马艳伟憧憬道。

“农”墨出重彩。这些都得益于鲁台镇党委政府制定的产业富民实施细则,把第一产业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抓手,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土地附加值。全镇基本形成“一村一品”的特色种植新局面,每个村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。郑楼、大姚营、董阁、韦楼等行政村发展特色种植3000余亩,主要种植绿宝甜瓜、美国红提、哈密瓜、反季节水蜜桃等,收入效益十分可观,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。用现代化的理念谋划农业,推进农业产业化、标准化,引领农业的快速发展。

除此之外,历史上商业特色浓厚的鲁台镇在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也有了新气象。明清时期,鲁台曾十分繁荣,东西大街长三华里,商贾如云。时针拨向了现代,现在的鲁台逐渐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镇向新兴的轻工业、商业经济镇迈进,凸显出产业特色为主,轻工业发展和手工业加工为辅的发展思路。

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与基础。在鲁台镇的明进服饰公司内,车间内机器轰鸣不断,排排缝纫机器正在运转。每台缝纫机前都有妇女针织的繁忙景象,经过道道工序,一件件裤子成品呈现在大家眼前。

据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许静裕介绍,作为镇村企业,高峰期可扩充十条生产线,能吸纳三四百人在家门口就业。现在一月约有十万的衣裤订单量,后续随着企业规模扩大,裁剪、缝纫等各工序的工人都会有较大缺口。

“我来这好几年了,现在一个月工资四五千,不比那些大城市差多少,还能在家门口就业,照顾家庭老人,比在外打工强多了。”采访时,四十多岁的毛爱勤对记者说道。她是明进服饰有限公司生产组长,正跟随公司一起成长。家在附近村庄的谢素兰、豆全英年纪相仿,对她们来说,扎根在村镇基层,家门口的企业更值得信赖,企业的点滴发展也凝聚着她们的汗水与付出。

开拓创新,业绩为要。只有发展好产业,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,乡村振兴才更有底气。近年来,鲁台镇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、勇闯难关,啃下了很多硬骨头、拔下了很多硬钉子。鲁台正重点发展资源依托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,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和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,鼓励现有企业机制创新、管理创新、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,打造品牌,做大做强,最终形成集群优势,产生聚集效应,形成区域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。

“鲁台镇党委政府在乡村振兴工作中,坚持‘工业强镇、农业富镇、产业兴镇、平安稳镇’发展策略不动摇,坚定走好以‘六村共建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,强力推进乡村振兴取得大突破、见到新成效,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。”鲁台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朱焕梅告诉记者。

朱焕梅表示,鲁台镇将进一步细化、量化工作任务,统筹协调、密切配合,加强沟通、齐抓共管,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,全力推进“六村共建”,扎扎实实写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,争取早日实现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总目标。

(映象网周口新闻热线:180 0371 1867,投稿邮箱:zhoukou@hnr.cn。映象网“大象陪办”电话:180 0371 9699)

文章关键词:乡村振兴,产业兴旺,乡风文明,治理有效 责编:李文丽

相关阅读 换一换

  • 【中国梦·黄河情】抚摸大河的脉搏——小浪底之歌

    记者 张燕萍】“我们抚摸着大河的脉搏,为解除母亲的忧患而欢乐、高耸的大坝,挺起民族的脊梁,有多少美丽的故事在激流中诉说。9月15日,“中国梦·黄河情—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”网络主题活动走进位于洛阳市和济源市交界处的小浪底水利枢纽,了解这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战性的工程之一。

  • 观景黄河 品味山西

    黄河,中华大地上浩浩荡荡流淌着绵亘万里长河,从高山流向大海,从远古流到今天。

  • 黄河边上的绿太阳

    由国内知名作家采访创作、以“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”芮城为典型、反映山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报告文学和纪实散文作品集《黄河边上的绿太阳》,近日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出版。

今日热点

工行周口分行成功投放首笔房地产白名单企业住房开发贷款8000余万元 工行周口分行成功投放首笔房地产白名单企业住房开发贷款8000余万元

精品原创

农行周口分行金融助力春耕春管 农行周口分行金融助力春耕春管

读图时代

地市直通车

网站简介 | 版权声明 | 广告服务 | 联系方式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12 hnr.cn Corporation,All Rights Reserved

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